一、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和市课程与教学大调研为契机,优化管理服务,强化队伍建设,创新教育教学方式,实践“包容、自信、进取”的“海文化”特质校园创建,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,为推动区域小学优质均衡品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二、重点工作
(一)目标导向,强化队伍建设
1.提升岗位意识,推进精致管理
进一步明确部门管理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度,明确部门条线工作目标。加强执行力专题培训,提升中层人员岗位意识、服务意识,加强过程指导,完善监管、问责和评价机制,提升管理能效。
2.开展主题教育,弘扬师德师风
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,全面提升师德教育效果。“海星讲坛”开设师德教育专场、朗读者和好书分享活动,在政策学习、专家讲座和同伴讲述中,强化师德规范,学习先进事迹。继续开展每月“海星闪耀”活动,弘扬校园正能量。开展“爱心飞扬”帮困助学活动、爱心结对活动、党团员志愿活动等,在主题活动中感悟“爱心与责任”,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。
3.开展分层施训,促进师能成长
对“星海引航”校本研训项目作进一步的思考,使离开托管带教后的教师依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,不断成长。不同层级阶梯式培养:将教师队伍重新分层,以提升各层级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,实施分层分类培训;同一层级个性化培养:针对教师的个性差异,在同一个层级统一培训学习的前提下,进行个性化培养。关注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,关注培训目标的适切性,内容的针对性。结合教育研究的热点,确定具有前瞻性、引领性的培训主题。放低培训姿态,开展“草根式”培训,使校本培训更接地气,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,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,不断内化理念,外化行为。
(二)五育并举,落实立德树人
1.队伍建设,提高育德能力
从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等角度开展“海星讲坛”微论坛和专家讲座,提升教师育德能力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,为职初班主任安排带教师傅,以老带新,使职初班主任快速入轨。班主任例会确定每周研讨小主题,围绕班级管理中各种问题向书本、名师、同伴学习,并积极应用于实践,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习得班级管理“大法”。开展“知史爱党,知史爱国”主题班会评比活动,评选优秀“四史”学习主题班会进行全校展示,并通过网络分享给贵州结对学校。
2.五育并举,落实立德树人
加强学风建设,关注学生早读、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和两课两操落实情况。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、区文明校园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,加强“文明行为”教育和检查力度,少先队红领巾监督岗每日巡查,每周抽查,每月反馈,对学生课间文明、用餐、班级卫生、包干区卫生、领巾佩戴情况等进行检查,推进良好行规的养成。
调整各班物业管理员队伍,期初培训,期中阶段反馈,期末总结表彰,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,在每日岗位职责的落实中践行劳动教育。
3.凸显主题,深化“两纲教育”
继续深化“两纲”教育,做好“贤文化”、“经典诵读”等区域读本使用工作。广泛开展“四史”学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,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、校园文化、主题活动、社会实践、网络文化等教育教学全过程。
积极开展红十字工作,开展健康卫生教育、禁毒教育、预防爱滋病教育、反邪教警示教育等,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。切实做好防近视、防病工作,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传染病和各类伤害事故。通过法制专题讲座、防灾减灾逃生演练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、法制教育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积极做好排查工作,通过心理小活动,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,健全人格,增强承受挫折、适应环境的能力。
4.立足校本,创新实践活动
结合疫情防控常态管理需要,将10-11月设为“海星主题活动月”,调整方案设计,优化课程架构和实施。本学期对校本节庆做出调整:9月“感恩节”、10月“阅读节”、11月“劳动节”、12月“健康节”,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研究活动。
5.加强指导,办好家长学校
继续规范三级家委的建设工作,发挥家委服务、监督、保障、沟通作用,促进家校联系,提高家校协同教育。办好家长学校,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与教育指导。共同关注学生学习及自身良好心理素质、德育素质的养成,帮助家长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。
(三)抓实管理,提升教学质效
1.抓实管理,改进课堂,提升作业设计质量
严格教学五环节管理,通过对教师备课、上课、作业布置与批改、辅导、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监控,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各项要求。教研活动围绕教导处“支架式教学”开展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。基于绿标,结合校情、生情,设计“每日微练”“课时练”“单元练”“周周练”。以学科周活动为载体,推进主题“长作业”实践,结合综合实践“海星主题月”活动实施“实践性作业”,推动教师对作业设计理性思考与实践。
2.完善课程,补足短板,备战市教委“大调研”
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大纲要求,规范基础、拓展、探究课程的设计和安排,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,开足开齐各类课程,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。结合疫情防控常态管理要求,调整“快乐星期五”课程,将10-11月设置为“海星主题活动月”。每个年级安排4个主题、共8个课时的活动,涵盖“四史”教育、贤文化教育和综合探究等元素。
继续做好学籍管理、特教工作、图书工作、体卫艺科和教科研工作,办好学校校刊,规范梳理学校教科研成果。
3.线上线下,有机融合,让信息化赋能教学
做好空中课堂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收集整理,充实教学资源库。教学节“起航杯”教学评比开展1-5年期“空中课堂”仿课,“引航杯”教学评比开展5-10年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。在组内磨课、评课活动中,研究市级优质课各环节的设计、推进,在自己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感悟,锻炼成长。
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可切换的准备。开展“晓黑板”功能模块运用培训,借助信息化优化教师的教学管理。
(四)项目引领,助推内涵建设
1.规划项目有序推进
实行学校发展规划十大项目条线负责制,日常管理条线跟进制。各条线对发展规划中学校管理、党建工作、后勤保障、校园环境、德育实践、课程教学、体卫艺科、队伍建设、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十大版块相关项目进行中期评估,总结成效,发现问题,及时调整,在实践中不断改进。
2.支点项目创新实施
基于三年精准委托管理结束和防控进入常态的现状,本学期对教导处《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支架式教学实践成果的应用与研究》和德育处《以雏鹰争章为载体的“海星”主题实践课程评价研究》支点项目作出改革。确定支架式教学研究重点为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,“海星”主题教育课程与快乐星期五相联系,与“四史”学习、劳动教育、贤文化学习相联系。在教学和德育两个支点项目的实践研究中,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,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。
(五)提升意识,改进服务保障
1.经费管理重规范
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内控管理,强化预算管理,落实预算执行。严格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,加强教育经费管理,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和经济行为。严格执行三重一大,及时、完整地做好议事记录,落实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的集体讨论决策。加强学校资产管理,确保各项设施设备正常使用。
2.安全管理重落实
按照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校长负责、失职追责”和“谁主管、谁负责、谁在岗、谁负责”要求,强化安全工作全员化、全天候、全过程意识。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处置机制,加强安全教育培训,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。加强人防、物防、技防管理,积极排查校园周边安全,发现问题,及时整改。以“六T”食堂复验为契机,落实“明厨亮灶”工程,加强食品卫生管理,确保食品卫生安全。
3.民主管理重完善
提高教工在学校民主管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监督中的参与度。通过校长约谈、座谈会、少代会、家委会等听取师生、家长意见和建议。能及时调整改进的即知即改,涉及制度管理的,听取意见,适时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推进学校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不断完善。